5G还有多远?4大院士聚成都论道信息通信未来趋势

5G究竟要如何“走进寻常百姓家”?信息通信的未来是什么?新一代互联网是什么样子?15日,2018中国信息通信大会在成都举行,4大院士汇聚成都,论道信息通信未来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

解决核心技术

新一代互联网人工智能是趋势

 

“2030年以后的网络是什么样子?我想谈谈多模态智慧网络。”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邬江兴带来专业而深度的解读,邬江兴曾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台万能成控数字机,被誉为“中国大容量程控数字交换机之父”。

“为什么要发展多模态网络?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最重要。我们的网络已经进入3.0时代,人、机、物互联时代。”在邬江兴看来,受时代影响,Internet发展进入新时期,IP原本只是用于解决网机间的互联问题,现在成为承载一切服务的必由之路。

新一代互联网成为必争之地。如何构建?邬江兴提出自己的想法。

“我国网络建设和发展之痛。首先是核心技术之困,网络核心技术应该是国之重器。”邬江兴解释,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国家在宽带通信与新型网络重点专项里,基于全维可定义的新型网络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目标是迈向2030年及以后的新一代互联网,“互联网和Internet还是有区别的。在2030年左右要能形成可靠的国家战略刚需。新一代互联网使能技术之一,就是多模态寻址与路由,因为相互补充,相互制衡而构成一个和谐共存的发展。”

“人类正在步入智慧化时代。”在邬江兴看来,当前网络没有现实世界这么智慧,但人工智能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已成为发展趋势,“智慧化的首要目标,凡是非集中控制的分布式网络,网元节点达成用户体验优化和最优化的目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能实现感知、决策,适配。”

 

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宝岩:

5G时代,“天线”是什么样子?

 

“为了实现无线通信的信息传播与发射,发射和接收要用一个载体,这就是微波天线,微波天线是可逆的,可发可收。”5G还有多远?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段宝岩从硬件和软件技术发展,带来“窗口”。

“手机出现了五代,第一代就是上面有一个天线,这是最早期的。”段宝岩一一介绍,第二代是可伸缩的拉杆天线。第三代是致力于手机3频段的天线,第四代是四频段,第五代是以MIMO为主高频宽带的天线,“所有的天线设计,机器跟电相结合,不是纯机械物体,也是纯电物体,所以是机电耦合物体。”

段宝岩讲解这种“机电耦合”对5G的作用。“5G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很多挑战。”段宝岩介绍,4G网络是基础,5G网络是发展。“布局方面,基站的选址已经有了一些,最好兼容,这样省钱。技术挑战方面,5G带来一体化融合的空间重构,硬件复杂和算法复杂,5G天线测试面临挑战。工程挑战,主要是大规模快速生产能力,大规模快速测试能力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三化融合。”

下一步怎么办?段宝岩提到高功率微波传播的机电耦合模型,“引入代理模型,降低复杂度,减小计算量。5G应用里面有智能化、小型化、集成设计以及定制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

物联网时代

万物互联离不开5G

 

5G时代,面向人的互联和物的互联,还有哪些问题?

“互联网进入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以工业互联网举例,这是万物互联网的一个领域,对网络差异性服务保障,特别低时延高可靠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工业互联网目前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在万物互联情况下,最直观的通信追求指标,其中一个指标拉动我们需求,就是带宽。”尹浩说,原来面向人的互联,全世界的量大约为70亿,每个人两个手机就可以突破百亿,到了万物就是千亿、万亿的量,“面向人的应用带宽需求量在增大,从4K到8K,需要增强虚拟现实的VR体验,刚好这个数字也是5G左右。带宽只是一个方面,还是来自多样场景的应用。 ”

尹浩说,万物互联离不开5G,5G有两大驱动,一个面向人的人联网,一个是面向物的物联网。面对这两驱动力有三大场景。第一是增强型移动宽带场景。第二是低功耗、大连接场景。第三是低时延、高可靠场景。场景的不同组合导致电信行业的三大运营商,再也不可能依托完全独立的网络每个场景进行保障。如何在有限的物理网络上满足各种类型垂直行业的需求?“5G的架构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有三朵云,第一,完成接入云,把各种各样的物端接入到网络来。第二,网络侧两朵云,一个转发云,一个控制云。把需要连接的关系,通过控制云下转发云合理的建立起来。这里也提出为了云之间,究竟怎么满足业务,物联网的行业是千差万别就提出切片技术。这个理念也是比较理想,你要真正落地,在三大运营商现在的核心网上落地,挑战非常严峻。什么时候落地有待一段时间的观察。”

如何实现?尹浩提到卫星基站,“现在带着手机就可以走天下,地球表面70%是海洋,不可能把计算机建到海洋上去,三大运营商部署2G、3G、4G网络,沙漠等地方就没有基站覆盖。基站有建网成本、功耗成本、维护成本。但是卫星就不一样了,卫星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

一体化融合网络是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体系结构是互联网最核心的技术。”在成都,吴建平带来一体化融合网络的发展与思考,在他看来,新的技术层出不穷,两三年就有新的技术出现,实际上这些技术有层次,对整个网络空间可以分成四个层次描述——依托各种通讯手段,范围光纤技术、电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以及接入部分的WIFI技术,以及天空的卫星技术,“这些技术是今天网络连接的基础,这些技术不断发展,速度、覆盖范围都在不断进步。在这个上面,这些年最大的进步是利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构建互联网。”

“互联网把计算机通过全球统一的协议标准连接成一个整体,用一种通用的语言把全球沟通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构建各种应用系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等,这些技术是共性的基础,很多行业都会利用这些技术。”在吴建平看来,互联网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整个网络里是最基础的设施,“最关键是它的体系结构,互联网的体系结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互联网的变迁很缓慢,变化只在路由器上进行。”

吴建平提到安全性,网络安全性是大家面临最大的挑战,“互联网设计初期没有考虑安全特征,现在拒绝攻击服务最根本的是利用网络的缺陷。”

在吴建平看来,一体化融合网络的战略需求非常大,基本思路是要有一个体系结构把互联网继续做大做强。然而,我国网络发展面了一些现实问题,包括通信设施难以保障“走出去”;水下基本空白;天地组网尚未实现,关键时刻“响应慢”;互联互通手段不可控,安全可信“不托底”;网络体系结构创新,服务能力“跟不上”等等。

“因此,IPv6下一代互联网势在必行。”吴建平表示,一体化融合网络是未来发展趋势,将以IPv6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为基础。行业网络包括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成熟网络包括互联网、广电网络等;国家战略基础设施包括空间信息网络、海洋信息网络等。未来的网络空间将不断发展。

 

红星新闻记者叶燕(主办方供图,除署名外)

编辑敬玲燕

本文转载自腾讯新闻自媒体成都商报

 

粤ICP备案:16109188号-1